|
“我與祖國共成長•親歷故事”選登《獻給共和國七十周年》 殷新文时间:2019-09-25 轉眼祖國就要迎來七十周大慶了。作為文革中出生的一代,我是穿著開襠褲在國有基層沙苑農場長大的。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墾二代,回憶走過的那些歲月,總是心潮澎湃。 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孩童,到長大成人,五十多年來,我親眼目睹了農場的滄桑巨變,親身經歷了各個時代的演進。從學前班,上到了高中畢業,自己的家隨著父輩的崗位調動,也轉戰了三個農業分場。我參加了歷年來的農場夏收秋收保衛戰,承包工資田親手種植過2年棉花,一年西瓜,三年小麥和玉米……體驗過各種農活的艱辛,有過仰望星空的寂寞,也有過喜得豐收碩果的喜悅,深深感受過基層農工的平凡與偉大……
記憶里,過去農場生產基本上都是肩扛手犁,拿鍬握鋤……現在全部都是機械化、自動化、數據化; 過去沙苑農場三河環繞,向東向南出農場地界都要靠軍用輪船擺渡……,現在陜西省沿黃公路旅游專線穿場而過,渭河、洛河分別都架起了堅固通暢的高架水泥橋; 過去沙苑農場地域偏僻,交通出行基本靠雙腿,后來是自行車,然后是卡車……,現在幾乎家家都買了小轎車; 過去在沙苑農場打電話很難,場部只有一個總機室……,現在從固定電話的普及,已演變為人人使用智能手機,存款取款、轉賬支付資金不用再跑很遠的路,動動手指頭用微信、支付寶就能搞定; 過去沙苑農場上網就是天方夜譚……,現在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有線電視的千兆寬帶均已接駁入位。通過相互競爭,職工家庭選擇范圍越來越大,使用的費用越來越低; 過去沙苑農場職工居住的都是低矮破舊、經常漏雨、四處漏風的牛粘碎瓦營房……,現在經過幾個批次小康區建設和棚戶區改造項目實施,大批職工都住進了磚混結構的獨院和有完備小區供暖保安物業服務的四層樓房,樓間距接近30米,還是南北通透、雙層玻璃; 過去沙苑農場生產生活道路坑洼不平,遇雨天濕滑泥濘,無法前行……,現在通過土地平整項目和村村通工程,農場所有生活道路均已水泥固化,樹成行,林蔭成片,田成方,井灌河灌渠系配套,自走式噴灌廣泛運用,大數據農業、院士工作站正在路上; 墾區引領示范帶動的作用逐步顯現……一樁樁,一件件,歷歷在目,數都數不過來……
2015年11月中央下發了農墾改革意見后,吹響了農墾深化改革、再次出發的沖鋒號角。過去沙苑農場籌辦的子弟學校早已整建制移交地方管理;2018年10月又順利整建制移交了場辦職工醫院、御林苑小區“三公一業”職能服務;對接移交還建起了標準化沙苑農場社區服務機構,并高效運轉著…… 2019年初,隨著中央關于農墾改革文件精神的深入貫徹,陜西農墾也被陜西省政府從省國資委二級管理單位恢復為一級管理單位。陜西農墾又一次挺立潮頭,打響了全省現代農業的攻堅戰。作為陜西農墾土地面積最大的省直沙苑農場,若干年來,始終在變化和進步,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日新月異,年年邁上新臺階:農場整體營業收入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連年增長,民生建設穩步發展,社會文明不斷進步。土地更生態了,道路更寬敞了,交通更便利了,職工更富裕了。
昔日的農墾一代,沒有故去的大多已成為老人,當看到他們蹣跚的走在農場的林蔭道上悠閑地散步時,我的內心是滿足的。作為農墾的二代,今天我已成長為一名領導干部。在這里,我還是有底氣、有信心的想告慰那些逝去的農墾老前輩們,我們不會忘記自己歷史,不會忘記走過的路,更不會忘記那些獻了青春獻子孫的農墾事業先烈們,我們會滿懷深情地摯愛腳下這片農墾土地,并一路前行,跟隨著祖國騰飛復興的腳步,努力追夢,奮力筑夢,讓我們陜西農墾人的生活變的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