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與祖國共成長•親歷故事”選登《沙苑農場那些年》王佳时间:2019-09-2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的,秋天是一個美好的節日,因為秋天充滿碩果累累的歡笑聲,因為十月的秋天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節日,普天同慶,舉國歡騰。光陰似箭,7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一顆幼苗長成了參天大樹!走過70年的風風雨雨,經過70年的勵精圖治,我們的祖國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正享受著從未有過的太平盛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正劈波斬浪,昂首前行。
沙苑,位于大荔縣洛、渭河之間。兩河,也正是它的南北接線。東至原朝邑縣的南陽洪,西至原渭南縣的孝義鎮。1955年,為了治理黃河洪災,在全國人大第一屆二次會議上,前蘇聯專家提出的“三門峽工程”方案獲得通過。為了配合三門峽大壩的修建,陜西開始啟動移民工程。1957年三門峽水庫工程動工,1960年大壩基本竣工,水庫的修建,移民的搬遷及返庫,庫區農場的興建及轉產,這三者互為關聯。沙苑農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從成立到轉產,從事著生產、經營活動,并經歷了“場社合一”、“庫區農場”、“農建師”、“國營農場”、“農場轉產”幾個時期。庫區移民搬遷后,幾十萬畝耕地荒蕪。1960年,為了加速社會主義改造,促進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轉化,經陜西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成立了國營沙苑農場。沙苑農場經歷了創業時期的艱苦歲月,也創造著農場的輝煌時期。 農場是一個特殊的系統,其基本屬性是企業,但又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由于管理體制多變及農場的特殊環境,農場辦有學校、醫院、托兒所、電影隊、面粉廠、油廠、副食廠、養殖場;有汽車隊、基建隊、機耕隊;設置有武裝部、保衛科、計生辦。在農建師時期,職工穿過軍裝、成立有武裝連隊、拿過槍,試行軍事建制,可以說是“五業并舉”,“農、工、商、學、兵”樣樣俱全,是一個小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下,鍛煉了職工,也錘煉造就了一部分優秀人才,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都發揮了作用,為農場的建設貢獻了力量,1985年,國家決定將三門峽庫區部分移民重返庫區定居,移民返庫后,農工轉產,農場縮編。轉產中,沙苑農場先后在西安新建了光華毛皮廠、光華酒家、光華橡膠廠。 沙苑農場自成立以來,隨著陜西農墾行政管理體制的改變而多次改變,農場也多次易名。1992年12月,沙苑農場更名為國營陜西沙苑企業,但原名稱仍保留,在農墾系統內部使用。1998年9月,沙苑農場更名為陜西沙苑企業有限責任公司,2012年1月沙苑農場更名為陜西農墾集團沙苑農場有限責任公司。
沙苑農場的發展經歷了多少曲折,“場社合一”時期、庫區農場時期、農建師時期……沙苑農場縮編后,機關設場長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工會、監察室、人力資源部、計財科、經管科、供銷科、農業科、結算中心。下屬單位有:場子校、職工醫院、光華酒家、光華橡膠廠、光華毛皮廠、官池油脂廠、鴕鳥場、機耕隊。1994年,光華酒家、橡膠廠、毛皮廠規劃省總公司直接管理,1997年機耕隊更名為農業公司,2001年后,沙苑農場先后增設了電管站、勞動服務公司、沃爾森公司、飼料廠、果業公司、電視臺、信息部等單位,2007年農場子校移交大荔縣政府管理……
在經歷了一系列變革之后,才有了現在的沙苑農場。以前貧窮、落后、街道狹窄高低不平,晴天是塵土飛揚,雨天是滿地泥濘,現如今,沙苑農場有了自己的小區住宅樓,瓦房建成了樓房,一條條新修的水泥路實現了“村村通”,在小區、在綠地、在路旁,各類健身器材隨處可見,孩子們在此嬉戲玩耍,享受著童年的樂趣。市區里,道路整潔,花團錦簇;在廣場上,綠草如茵,清新自然,一座《共創未來》主題文化雕塑矗立在正中央,設計語言為:共創美好未來。 現如今,人們居住的環境有所改變,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陜西農墾也將踏上一個新的征程!八{圖”已經繪就,經過今后幾年的奮力拼搏,沙苑農場將更好地實現“美麗農場、幸福農工”的奮斗目標而努力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