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了解到我場三站職工——蛋雞養殖專業戶王海宏,又擴建了一座標準化養殖雞舍,作為農場通訊員的我,不由想起了九年前還給他做過一次采訪,采訪的文章還刊登在了《陜西農墾》雜志。那時的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養雞能手了,當時他的家庭收入也挺好,連續多年被農場評為“自營經濟先進個人”稱號!過去了近十年的時間,他現在養殖的情況咋樣?收入情況如何?家庭生活有啥變化?勾起了我再次采訪他的想法。

在3月27日早,趕到他的養殖場進行了再次采訪。到了現場,王海宏兩口子及雇工正忙著精心呵護他們的“雞寶貝”,為了“不多叨擾”,我就關心的問題向王海宏做了簡短的了解:
九年前第一次采訪時,王海宏從事養殖已十幾年了,從開始養豬、養肉雞到后來的養蛋雞兼營飼料代銷,一路走來,可謂摸爬滾打,實屬不易。他當時蛋雞的養殖規模約成萬只,全人工籠養,收入高于其他普通種地職工。在這九年間,在約八年前他已新建660余平方機械自動化雞舍一座,今年年初,又新建了一座720余平方機械自動化雞舍,兩座雞舍累計投資100萬元以上。目前,養殖成年蛋雞9000余只、新近購回小雞苗11000余只,今年實現了規模翻番,達到了20000只。在新建第二座雞舍前,一直堅持以蛋雞養殖為主,年養殖規模穩定在9000余只,并兼營雞飼料代銷。九年來,雖雞蛋市場行情有跌宕,但總體穩定,收益也相對穩定,一個養殖周期(17—18個月),每只蛋雞可帶來15—20元的純利潤(養殖水平和行情好時利潤更高)。
談到機械自動化養殖時,他說:“規;B殖,機械自動化是必須的,最大好處是降低和節約了人工成本。上料、給水、刮糞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如果沒有自動化,規;瘜o從談起,利潤也沒法保障。今年養了20000只雞,我僅雇了兩個人即可搞定”。
談到近十年的收入時,他只是微微一笑,我也不便再問,畢竟那屬“個人隱私”。在這近十年來,他在農場蓋了獨院新房,原來的小面包車換成了小汽車,大兒子去年大學畢業,已在西安工作,還響應國家二胎政策,有了第二個兒子。家里父母親雖已年邁,但身體康健,老父親還能給他兩口子幫忙照看雞舍,老母親幫忙做飯、帶孩子。兩口子攜手一起專心呵護屬于他們的“吉(雞)寶貝”!
近十年來的歷程,王海宏早已由當初的“養雞能手”成長為現在的“土專家”了。他不僅將他的飼料銷售給了周邊養殖戶,更是把養殖技術和經驗傳播給了他們。(作者:楊萬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