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lzhjr"><var id="lzhjr"></var></span>

<dfn id="lzhjr"></dfn>
<dfn id="lzhjr"><nobr id="lzhjr"></nobr></dfn>

<b id="lzhjr"><ol id="lzhjr"></ol></b><cite id="lzhjr"><ol id="lzhjr"></ol></cite>

      <ruby id="lzhjr"></ruby>

      <ruby id="lzhjr"></ruby>

      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通知公告 >> 中共陜西省委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详细内容

      中共陜西省委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时间:2021-03-03     【转载】   来自:西部網   阅读

      中共陜西省委 陜西省人民政府

      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2021年2月9日)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關鍵時期。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凝心聚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形勢新任務,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以防止規模性返貧為底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糧食和生豬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2021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505萬畝、總產保持在255億斤以上,生豬存欄950萬頭以上,重要農產品供給平穩,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轉型升級,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建設行動全面開啟,農民收入增長繼續快于城鎮居民,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糧食、生豬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鄉風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二、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三)健全完善銜接體制機制。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并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和時限,逐步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出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加快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體系向鄉村振興平穩轉型。

      (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落實行業主管部門工作責任,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收支水平變化、“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鞏固情況監測,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及時發現、分類幫扶,實行動態清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產業提檔升級,加快補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扎實做好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多渠道促進就業,繼續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產業園區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切實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建立多形式多層次多元化管理機制。

      (五)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產業提升行動,完善全產業鏈支持措施,廣泛開展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持續做好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幫助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脫貧人口及時就業。加大對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規模大的龍頭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支持力度。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等涉農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推薦、確定部分脫貧縣作為國家級、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集中支持。積極配合中央單位開展定點幫扶,持續做好省級機關、事業單位、駐軍和武警部隊、省屬國有企業定點幫扶工作,深化蘇陜對口協作,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

      (六)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完善基層主動發現機制,開展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實行分層分類幫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保家庭收入財產認定辦法,健全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個人繳費資助政策,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堅持開發式幫扶。對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按規定實施兜底保障。

      三、加快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七)穩固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糧食生產責任,確!笆奈濉逼陂g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推動各類補貼政策向種糧農戶和經營主體轉移,完善耕種環節補貼政策機制,調動種糧積極性。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擴大陜北、關中秋糧種植面積。開展玉米增密度和小麥播種質量提升行動,加強綠色高質高效集成技術推廣,提高糧食單產。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災害防御,支持組建農作物病蟲害應急防治隊伍,提高規;y防統治面積。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落實新增4億斤地方糧食儲備規模,推進糧食儲備收儲設施信息化、現代化建設。抓好生豬生產恢復,引導大型企業在渭北、陜北等適宜區域布局建廠,2021年新增存欄100萬頭。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加快木本油料和林下經濟發展。加強農產品檢疫防控。開展糧食節約行動。

      (八)大力推進種業振興。加大科研投入,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建設種質資源庫和保種場,完善保護利用體系。發揮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和南繁基地育種平臺作用,完善種質資源交流、互換利用機制,強化基礎研究。推進國家級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和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建設。支持商業化育種,加快孵化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提升生物育種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水平。

      (九)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科學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回頭看”和耕地“非糧化”排查摸底。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處理好種糧與發展特色產業的關系。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制定全省分區域建設模式標準,建立完善管護機制。2021年建設290萬畝高標準農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指標在省域內調劑,所得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十三五”時期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的核實整改,規范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完善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開展耕地棄耕、撂荒專項整治。

      (十)持續發展特色產業。深化“3+X”特色現代農業工程,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全產業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突出果業優化品種和區域布局,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抓好蘋果產業后整理。穩定設施農業規模,推進老舊設施改造升級,擴產能、保供給、提效益。做大做強奶山羊產業,推動企業聯合和品牌整合,加快良種繁育,發展規模養殖。加快肉牛、奶牛產業向渭北、陜北轉移承接,推動陜北、渭北草畜配套和果畜結合發展。加快發展稻魚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漁業、冷水魚養殖,推進漁業綠色健康養殖。培育更多“小木耳、大產業”式的區域特色產業。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到2025年集中打造30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00個區域公用品牌、1000個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十一)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持續推進“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按照國家部署開展國家、省、市、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四級聯創”。發展休閑農業、訂單農業和鄉村體育旅游,開發精品線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園和科技示范園建設,以縣為單元,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爭創一批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

      (十二)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圍繞提高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精準施策,下氣力解決農民收入偏低問題。健全統籌城鄉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持續完善農民工實名制動態就業服務系統。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群眾參與度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深入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組織好外出務工。做好《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宣傳工作,大力實施欠薪治理行動。推動在縣域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進城農民住房剛性需求的供給。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建立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并軌。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著力延鏈補鏈強鏈,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小農戶的發展能力。鼓勵社會資本下鄉,與農村集體、農民群眾合作開發閑置土地、房屋資源,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落實好民生保障普惠性和兜底救助類等政策,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適度增長。多措并舉減輕農民負擔。

      (十三)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資源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和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分類管控行動,抓好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試點。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支持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做好“十四運”食品安全保障。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令”,推進漢江、嘉陵江、丹江流域漁政執法監督和市場監管,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治理,強化河湖長制。推進荒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地下水保護與超采治理。發展秦嶺北麓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全面推行林長制,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加強草原、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秦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生態空間三個“十大行動”,實施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生態工程,加強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

      (十四)提升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75萬畝。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噴灌、微噴灌、抗旱抗逆及生物全降解地膜等技術。深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2021年認定農產品重點試驗示范站(基地)10個。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加強條銹病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研究,加大技術集成創新,建設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制定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完善全省農業資源數據庫建設,構建農情監測體系。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農機生產企業深度融合,加強小眾化、智能型農機裝備研發,推廣自動化采集加工等新裝備。擴大農機購置補貼種類,開展農機作業補貼。加強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推進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示范培訓基地建設,加強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

      四、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十五)加快村莊規劃步伐。把2021年確定為鄉村建設規劃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村莊分類布局。積極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各級示范村和集聚提升類村莊加快編制,城郊融合類村莊可納入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編制,搬遷撤并類村莊原則上不單獨編制。對暫時未編制規劃的村莊,嚴格按照縣鄉兩級國土空間規劃中確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設管控要求進行建設,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留鄉村特色,不搞大拆大建。抓好傳統村落、傳統民居、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農村地區文化遺產遺跡保護。推行鄉村設計制度,強化對鄉村風貌的指導和約束,做好渭南市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嚴格規范村莊撤并,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得強迫農民上樓。實施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打造10個縣區、100個鄉鎮、1000個行政村示范樣板。

      (十六)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工程。加大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力度,有序實施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加快建設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和“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實施路長制。加強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嚴格落實農村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與公路建設主體工程“三同時”制度。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統籌水資源配置,優化農村供水格局,推動城鄉一體化和規;┧こ探ㄔO,梯次推進村莊供水,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以上。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加快鄉村電網智能化建設,提高電網裝備和設計水平,持續提升農村供電質量和保障能力。推進燃氣下鄉,支持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鼓勵有條件的鄉村開展第五代移動通信(5G)建設試點和創新應用,推動千兆光纖網絡、物聯網向農村延伸。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健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范能力。實施村莊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強鄉村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建設村級客運站點、文化體育、公共照明等服務設施,加強運營監管。

      (十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分類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做好渭北、陜北等干旱、寒冷地區衛生廁所適用技術和產品研發推廣,在有條件的村引導戶用廁所進院入室,到2025年基本普及衛生廁所。統籌推進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強黑臭水體整治,因地制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普遍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置體系,建設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到2025年90%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完善農村人居環境設施管護機制,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城鄉環衛一體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加強農房質量安全監管,推廣《陜西省農房設計圖集》,開展農房建設試點,建設一批宜居型示范農房,在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開展農房抗震試點。推進美麗宜居村莊和“五美庭院”建設,深入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

      (十八)優先發展鄉村教育。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加大縣城標準高中和示范高中建設力度。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加大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面向農民就業創業需求,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與技能培訓,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基地。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網絡教育。加大涉農高校、涉農職業院校、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力度。

      (十九)全力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持續推進縣醫院能力建設、“縣鎮一體、鎮村一體”機制建設、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支持村集體新建公有產權衛生室、鄉鎮衛生院改(擴、遷)建、中心衛生院建設縣域醫療衛生副中心。大力發展中醫傳統產業,發揮中醫藥作用,推動國醫實用人才培訓,深化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改革。落實縣域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加強縣級疾控機構建設,持續提升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完善全科醫生制度,加大面向村級的訂單式?漆t學生免費培養力度,充實村醫力量,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推廣派駐、巡診經驗,加大遠程心電、影像、會診等建設力度。允許將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部分用于人員獎勵。加強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醫防融合管理和對婦幼、老年人、殘疾人、塵肺病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推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實施免費產前篩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提高適齡婦女免費兩癌篩查覆蓋率。廣泛引導農民參加全民健身運動。到2025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明顯提升,健康家庭、健康村莊、健康學校建設率均達到60%。

      (二十)統籌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和個人繳費標準,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改革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加快構建分層分類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加強農村互助幸福院運營管理,推動鄉鎮農村養老服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和互助性養老。持續深化殯葬改革,加強殯葬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

      (二十一)全面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加快推動交通、農業、商務、郵政、供銷、快遞網點等設施資源共享共用,打造功能集約、服務高效、資源整合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持續推動特色農產品網絡銷售。支持開展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活動,促進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建設一批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推動完善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基礎設施,做好產地與銷地冷鏈銜接。完善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支持政策,滿足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吸引城市居民下鄉消費。

      五、持續深化農村改革

      (二十二)加快推動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弊端,加快打通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促進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實施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培育支柱產業,加快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大縣、工業經濟強縣、文化旅游名縣、電子商務示范縣,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推動產業、人口、要素在城鄉梯度布局,構建設施聯通、產業互動、資源開放、生態共治、服務共享的城鄉一體公共服務體系,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開展“鄉村體檢”。積極推進擴權強鎮,鞏固提升省級重點示范鎮、文化旅游名鎮和特色小鎮建設,打造100個示范帶動效應明顯的鄉村振興示范鎮、創建1000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改造10000戶宜居型示范農房。支持各地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和孵化實訓基地,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

      (二十三)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重點領域,進一步加大省級預算向農業農村傾斜力度。落實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考核辦法,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確!笆奈濉逼谀┩恋爻鲎屖找嬗糜谵r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健全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支持省級有關部門和市縣加大鄉村振興項目儲備,拓寬鄉村振興公益性項目建設資金渠道,優先發行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和鄉村建設行動等鄉村振興類債券項目。充分發揮各類政府投資基金和農業政策性金融作用,按市場化方式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支持鄉村振興。鼓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支持金融機構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以及農機具、大棚和畜禽設施抵押貸款業務,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貸款支持,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足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等政策工具。支持市縣構建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力爭用2年時間實現區域內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歸集入庫。深入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持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穩妥規范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持續深化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保持農村信用合作社等縣域農村金融機構法人地位和數量總體穩定,完善機構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支持銅川市申設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立完善農業擔保體系考核評價機制,提高農業信貸擔保業務規模。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力爭中央財政補貼險種在我省實現愿保盡保。探索開展收入類、指數類等農業保險創新品種試點,在覆蓋農業生產直接物化成本基礎上,推動農業保險逐步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轉變。

      (二十四)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家庭農場,把種養大戶和專業大戶核實納入家庭農場管理。支持組建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強化示范引領。深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創建,建立激勵機制,鼓勵聯合合作,持續釋放聚合效應。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2021年打造25個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聯結、小農戶積極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農機、病蟲害防治、疫病防控等專業化組織開展全程托管、關鍵環節托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支持市場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持續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不斷豐富創新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使其加快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

      (二十五)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健全完善農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機制,提高承包經營糾紛調處仲裁能力。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采取土地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穩妥有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認定機制,定期更新區片綜合地價。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開展完善鄉村產業用地保障機制改革試驗。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明確農村宅基地申請審批流程。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工作,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完善審批實施程序、節余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償轉讓的具體辦法。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提供綜合性交易服務。加快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二十六)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鞏固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成果,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發展模式、推進方式,建立產權明晰、機構健全、管理規范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體系。實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示范行動,用3年時間打造100個省級示范村,推進“空殼村”全面清零。加快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選舉、管理、決策、監督等運行機制,探索賦予集體資產股權繼承、退出、抵押、擔保等權能實現的具體辦法,推動重大改革任務系統集成。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資產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提升集體資產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盤活農村集體閑置或低效使用的集體資源資產。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政策,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報承擔財政支農項目,破除發展政策障礙。支持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多種形式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共同發展,推廣產業引領、土地盤活、物業租賃、服務代管和聯合合作等集體經濟發展經驗,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全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二十七)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健全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領導體制,借鑒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好機制,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配合有力、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各級黨委要堅決扛起政治責任,夯實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特別是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當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一線責任人”。鄉鎮黨委書記要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建立縣級以上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將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年度述職內容。開展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輪訓。

      (二十八)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設。構建農村工作(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五大振興”專項小組牽頭推進、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明確目標任務,建立落實臺賬,壓實工作責任。成員單位出臺重要涉農政策要征求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意見并進行備案。強化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能,每年分解“三農”工作的重點任務,落實到各責任部門,定期調度通報工作進展情況。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充實人員力量,完善機構運轉。

      (二十九)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各級黨委要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人才工作總體部署,推進各類人才服務鄉村。加快建設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選派優秀干部到鄉村振興一線崗位。把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臺,優先選拔使用在“三農”工作中實績突出的干部。拓寬縣級“三農”工作部門和鄉鎮干部來源渠道,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招錄鄉鎮公務員和招聘事業編制人員力度,做好定向招錄選調生到村任職工作。優化調整選派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效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下鄉擔任科技特派員,鼓勵退休人員、退役軍人、下鄉企業家、大學生、優秀農民工等回鄉返鄉參與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工程。吸引城市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

      (三十)全面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完善抓基層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機制,有序開展鄉鎮、村集中換屆,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黨組織書記。積極穩妥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提高“一肩挑”質量。與換屆同步選優配強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加強與基層紀檢監察組織溝通協作、有效銜接。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推進村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落實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在優秀農村青年中發展黨員力度,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激勵關懷,提高待遇補助,改善生活條件。推進省市兩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和法律進鄉村活動,推廣“群眾說事、法官說法”等做法,加強鄉村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網格化調處和化解機制。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常態化推進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嚴厲打擊非法宗教、邪教活動。加強縣鄉村應急管理、應急廣播和消防安全體系建設,做好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等重大事件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

      (三十一)大力推進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加強“厚德陜西”建設,深化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村鎮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三秦楷!、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學習宣傳、推薦評選活動。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用。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革除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加大對縣級劇團投入,發展傳承秦腔等地方戲曲藝術。持續開展優秀劇目進鄉村和“藝術為民”惠民巡演。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鼓勵文藝工作者到基層送文化、種文化。加強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現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推進非遺與特色旅游融合發展。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

      (三十二)健全鄉村振興考核落實機制。各市(區)黨委和政府每年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建立鄉村振興監測考核評價體系,對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開展鄉村振興實績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注重提拔使用鄉村振興實績突出的市縣黨政領導干部。對考核排名落后、履職不力的市縣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建立常態化約談機制。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健全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督查、第三方評估和責任追究機制,推動政策舉措落實落地。堅持實事求是、依法行政,把握好農村各項工作的時度效。加強“三農”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規范各類檢查評比和考核督導事項,堅決糾正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加強鄉村振興宣傳工作,在全社會營造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


      地址:西安市星火路109號  電話:029-88113333  傳真:029-86261942  企業郵箱:sxnk@vip163.com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陜西省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陜ICP備09001835號-1    本網站支持IPV6網絡    技術支持:杰商網企業商事平臺

      關注微信公眾號

      網站首頁            -            走進農墾             -           新聞中心            -            黨建工作            -            專題專欄            -            企業文化            -            聯系我們

      技术支持: 杰商網企業商事平臺 | 管理登录
      美女自慰的一级看片|亚洲无码色婷婷在线|亚洲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国产护士一级a片
      <span id="lzhjr"><var id="lzhjr"></var></span>

      <dfn id="lzhjr"></dfn>
      <dfn id="lzhjr"><nobr id="lzhjr"></nobr></dfn>

      <b id="lzhjr"><ol id="lzhjr"></ol></b><cite id="lzhjr"><ol id="lzhjr"></ol></cite>

          <ruby id="lzhjr"></ruby>

          <ruby id="lzhjr"></ruby>